记者近日在对湖南省洞庭湖区“双抢”进行采访时,注意到一个新的农业趋势:多家大型粮农合作社积极联系高校,承担农业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。受访者认为这样的合作不仅让农民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,也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更有基础。
熊教军是湖南省益阳市大坑区前山洪镇的主要粮食种植者。记者在她的农场看到:一边是十几名当地农妇在种植晚稻苗,另一边是几名20岁出头的学生在采集样本。完成作业后,学生们直接走进对面的稻田,帮助农民干农活。
“这是我们选择和培育再生水稻品种的试验田。”研究所的研究员许建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,刚刚指示学生和洗脚的领域,介绍了许多合作社打发他们邀请建立网站,但他们仍然认为这是最合适的。除了大同湖区肥沃的土壤、毗邻的农田、便利的交通,最重要的原因是熊教军,一个懂得并热爱农业的人,在“庭院合作”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。
与中国农业科学院、中国水稻研究所、湖南农业大学、浙江农业科学院等10多个单位合作。今年,我承担了20多项科研项目。”熊娇军介绍说,她转让了1000多亩耕地。这里有100英亩的试验田。合作模式为机构和高校设计科研计划,分配科研经费,并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。为了保证每年数百名科研人员和不同团队到农场的住宿,熊焦军特意修建了一栋两层楼,并在每个宿舍安装了空调。她自己也成为了学生的“实地指导老师”和“生活管理者”。